康熙是中国历史上,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。他擒鳌拜、平三藩、统台湾、驱沙俄、征塞外,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,是一位英明的君主,伟大的政治家,更是被后世誉为“千古一帝”。
不过,在康熙晚年,整个大清却出现了吏治废弛、贪贿成风的景象,个别地方甚至出现骚乱和叛乱。而康熙也曾向臣子们抱怨当皇帝太苦,这是为什么呢?
康熙治国,有两个重要的特点,一个是“勤”,一个是“慎”。大清多勤政的皇帝,康熙尤其如此。他认为,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因为大多数皇帝怠政,日积月累,集腋成裘,最后到了崇祯帝时,局面已经无法收拾。
于是,他“每晨起,必以卯刻”,也就是早晨五六点钟起床,不睡懒觉;“计是时,尚须燃烛寸许,始天明也。”康熙起来办公的时候,天还不亮,蜡烛点了一寸多,才能到天亮的时候。
“余辈十余人,阅五六日轮一早班,已觉劳苦,熟知上日日如此!”下面的侍从是五六天轮一个早班,都觉得辛苦,而康熙是天天如此,却不辞辛苦。
康熙自己也说:“朕听政三十余年,已成常规,不日日御门,即觉不安......朕每日听政,从无间断,闲坐宫中,反觉怀抱不适。”
康熙自己说他执政三十多年,每天早起办公已成为常态,不早起反而不安,不听政、闲坐宫中,反而觉得浑身不自在。
然而,我们都知道,在一个组织中,一套运转良好的制度,往往比领导个人的勤奋付出更加重要。
大清朝这种繁荣,是建立在康熙个人超级勤奋基础之上的。到了晚年,他也对自己的皇帝这个职业发起了牢骚:“臣下可仕则仕,可止则止,年老致政而归,抱子弄孙,犹得优游自适。为君者勤劬一生,了无休息......鞠躬尽瘁,诚谓此也!”
身为一国之君、君临天下,康熙却十分羡慕自己手下的臣子,说他们愿意当官就当,不愿意当就可以不当,年老以后致仕回家,抱子弄孙,多么悠闲。而他当皇帝的,勤勉一生,终日不得休息,只能“鞠躬尽瘁”。
不光是羡慕大臣可进可退的自在生活,康熙的心态甚至也已失衡,对臣子们大倒苦水:“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,纵至背疮足瘸,不能拽载,仍加鞭策,以为尔即踣毙,必有更换者。惟从旁笑观,竟无一人体恤。”
他说臣子们把皇帝看成是一匹驾车的马,即便是背上生疮,蹄子已瘸,不能拉车了,但仍然会遭到鞭策。就是累死了,臣子也会马上更换一匹新的。而他们只在旁边笑着看,竟然没有一人体恤皇帝的辛苦。
可以看出,在这超级漫长的61年中,康熙越到晚年,其心态越失衡,越觉得自己可以休息休息了,于是变得懒惰、怠政。
他开始极力强调“和平”、“安静”,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“凡事不可深究者极多”。皇帝都不较真了,下面的臣子们,又怎么会有动力去较真呢。所以,到了康熙晚期,才会出现吏治废弛、贪贿成风的混乱局面。